您好,欢迎访问995健康医院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健康咨询 >> 正文

小故事——兵团医院与一个山村的32年

一所医院与一个山村,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这所医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它是自治区的一所大型三甲医院,医院里每天人来人往,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

这个山村名为葛家沟,是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的一个牧业村,由334户人家1264口人组成,山村里居住着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4个民族的村民,大多数村民靠放牧为生。由于山区昼夜温差大,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加上村民的保健意识不强,类风湿、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村民。

1982年,兵团医院的规模不大,医护人员也不多,在这年春天的一次会议上,该医院的一位哈萨克族医生介绍了葛家沟村村民看病难的处境,这位医生的亲戚住在葛家沟,因此,通过亲戚,这位医生非常了解村里的情况。

听完介绍,当时的医院领导当即决定派遣医护人员前往葛家沟,为那里的村民送医送药。当年5月,第一批医护人员前往葛家沟,把温暖与爱送到了大山深处。这份爱,坚持了32年,直到今日仍在继续。 接力棒用爱传递32年

由于懂哈萨克语,兵团医院每年派往葛家沟的医疗队中,都有保健科医生娜依兰的身影。她至今还记得最初到葛家沟的情景。那时,通往葛家沟的路很难走,村民的居所散落在深山的各处。医疗队到达村委会后,已经有病人在那里等候了。那时,通讯设备不完善,没有手机,也没有传呼机,但那位哈萨克族医生已经提前通过亲戚通知村里的牧民,说兵团医院的医生要来为他们免费看病送药。

那一天,葛家沟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像过节一般,牧民互相传递着这一令人兴奋的消息。

医疗队来了。久病的老人向医护人员诉说着自己的痛苦,眼神中充满了企盼。年轻的母亲抱着幼小的孩子,一脸焦急。腿脚不便的牧人被家人搀扶着,急切地来到医生面前,盼望着医生的治疗,盼望着自己早日恢复健康……

这些常年生活在大山中的牧民,不知道疾病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入了他们的身体。起初,他们只是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但他们很容易就把这种不适忽略过去。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出去看一次病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很少有人将之变为行动。身体实在难受得不行,一些牧民就去找民间医生,吃点草药了事。

很多年里,一些牧民就这样把小病拖成大病,又把大病拖成重病,直到气息奄奄,条件好一些的人家才会带着病人到山外去看病,条件不好的人家只好听天由命。而现在,医护人员就到了家门口,而且治病吃药都不用自己出一分钱,这对那些久病的牧民来说,真是想都不曾想过的幸福。

诊治,取药,叮嘱他们按时吃药,建议重病人到山外的大医院去治疗……看着那一张张被疾病煎熬的面孔上露出久违的、如释重负的微笑,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里都充满了甜蜜。

落日的余晖在山中涌动,一天要结束了,牧民不舍地站在村口挥手送别医疗队。汽车缓缓地驶出村口,每位医护人员的心里五味杂陈,有喜悦,更多的是沉重。

从那以后,每年的5月,兵团医院都派医疗队到葛家沟,为那里的村民免费送医送药。

从那以后,每一届该院新领导上任,老领导都会把到葛家沟免费送医送药的事情当成一件大事郑重交代。

从此,到葛家沟免费送医送药的行为,像一根爱心接力棒,在兵团医院传递着,这一传就是32年。

32年里,兵团医院的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然而每年他们组织医疗队到葛家沟免费送医送药却成了雷打不动、延续至今的善举。不管有多忙,不管事情有多少,每年年初,到葛家沟的活动就被安排到了医院的重要日程上。

32年中,兵团医院医护人员情系葛家沟,他们给当地牧民解除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病痛,也把关怀和慰藉送到牧民的心里。

对一个人来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对一个单位来说,同样如此。但兵团医院却把一件好事坚持做了32年。

32年来,兵团医院共向葛家沟派出33批医疗队,诊治病人达1.4万人次。同时,他们还无偿为葛家沟村民提供了10余万元的药品。每年一次的出发心系牧民

5月14日一早,兵团医院党办主任李莉带着医疗队从医院出发,前往葛家沟村。与往年相比,这一次的队伍中多了一些新面孔,他们都是第一次前往葛家沟的医护人员,他们心中有新奇也有兴奋。李莉说:“好几位老专家今天都安排有手术和门诊,抽不开身,这些年,他们几乎每年都要去葛家沟义诊。今年,我们有意带了一些年轻的医护人员,以后,这根爱的接力棒就要从他们手中往下传了。”

而李莉已经是第20次踏上前往葛家沟的路了。1993年下半年,李莉刚调到兵团医院工作,就听说医院每年初夏都要派一批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前往葛家沟村去送医送药。虽然李莉生长在乌鲁木齐,但她还是第一次听说葛家沟这个地方,她几乎想象不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1994年5月,李莉第一次随医疗队踏上了去葛家沟的路。越往山里走,路越崎岖,车颠簸得越厉害。那时候,葛家沟的牧民住得比较分散,医护人员到了之后,为了让更多的牧民看上病、拿上药,就把车停到一处牧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用大喇叭通知他们前来看病。

几个长条凳、几张桌子摆在路边,血压计、听诊器、一盒盒常用药摆在桌子上,设备虽然简单,但医护人员的心却是火热滚烫的。

听到大喇叭通知的牧民从各处赶来,他们三三两两,彼此搀扶着。很快,每位主治医生的面前都排起了长队。由于语言不通,村委会懂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和医院的少数民族医护人员就兼起了翻译。

询问、诊治、免费发药……当一拨村民高高兴兴地拿着药品走上回家的路时,医疗队成员又坐上车,向山的更深处走去,为大山里更多的牧民诊治送药。

李莉说,那些年,每次去葛家沟,都是天刚刚亮就出发,回来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由于知道山里的情况,走的时候,院方就为大家备好了中午的干粮——一摞摞的馕。

20年的时间里,李莉不仅见证了兵团医院每年5月前往葛家沟送医送药的真情,还目睹了时代大潮给这个小山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山路一年比一年修得更好更长了,越来越多的牧民从深山里搬出,居住在村委会周边。这几年,旅游业的发展,也给这个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一些牧民成了当地的富翁。走村入户的诊治深入人心

5月14日的葛家沟,阳光明媚,绿色养眼。为了方便更多的村民前来诊治,医护人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把临时诊所放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主治医生分科为自行前来的村民诊治,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家里等待着医生的到来。

医疗队成员在村委会院子里忙着诊治病人时,兵团医院的院长史晨辉来了,本来当天一早他要和大家一同前来的,但医院有个紧急会议,他必须参加,会议一完,他就急忙赶了过来。

史晨辉是去年才到任的新院长,是自治区医学界有名的骨科专家。这是他第一次前往葛家沟,但葛家沟这3个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到兵团医院任职不到一年,他已经听说了太多医院和这个小山村的故事了。

由于当天下午还安排有一台手术,史晨辉一到村里,就投入到了紧张的诊治工作中,他负责去看望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在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他先来到村民阿帕依家,为她诊治。

阿帕依今年53岁,已经在轮椅上度过了3年的光阴。她说自己的腰没有力气,站不起来。其实,在阿帕依刚刚生病的那一年,兵团医院的医疗队来访时,就对她格外关照,建议她去兵团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她一直没有前去诊治。

史晨辉耐心地给阿帕依做检查,发现她的双腿肿得很厉害,又让护士给她测血压,血压很高。检查完毕,史晨辉说阿帕依的病不仅仅如她之前检查的那样,是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所致,很有可能是脊髓出了问题,他建议阿帕依去兵团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并承诺会为她减免相关费用。

阿帕依静静地听着,当翻译把史晨辉的话翻译给她听时,她轻轻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临走时,史晨辉把降血压的药放在她的手上,并叮嘱她:“一定要少吃盐,不能天天坐在轮椅上,要多活动活动,让家人帮着按摩按摩身体,不然症状会逐渐加重。”

村民马慧珍的家很安静,安静的卧室里,躺着她20岁的女儿。她的女儿两眼微睁,插着胃管,似在昏睡,又似清醒,听到有人来,她扭着脖子,想醒过来,却不能够,严重的脑瘫让她只有两岁孩子的智商。

父母多年的爱没有把她从那个混沌的世界里唤回来,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可在父母眼中,她是他们的爱女,是纵使日子再难也不能放弃的宝贝。

听着马慧珍的诉说,史晨辉的心情格外沉重,这位母亲明知道女儿得的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却一直坚守着不肯放弃。医者父母心,他也想为他们减轻一些负担,然而,他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史晨辉为马慧珍的女儿进行了检查,嘱咐医护人员给她留下一些抗感染和卧床病人的必备药。

他又让护士为马慧珍检查,发现她的血压非常高,又为她留下了降压药。史晨辉叮嘱马慧珍一定要按时吃药,把血压降到正常。“你的身体要垮掉了,孩子怎么办?”史晨辉的这句话,让马慧珍的泪又流了下来。她述说着女儿小时候的可爱和这些年的变化。史晨辉静静地听着,他知道,此时,他能为这位母亲做的,也只有听她说一说埋藏在内心的那些美好瞬间了。

中午时分,到村委会看病的牧民都得到了诊治,拿到了药,医疗队成员收起仪器和药品,前往大山深处入户,到那些行动不便的牧民家里为他们送医送药。

45岁的卡玛迪力坐在家门口等着医疗队的到来,这个粗壮的哈萨克族汉子,得了一种名为脊髓空洞症的病,他的两只手正在逐渐失去知觉,两条腿也一天比一天沉重。

骨科专家李宽新为他诊治之后,无奈地说,这是代谢性疾病,会一年比一年严重,现在没有更好的治疗方式,手术只能到内地的大医院去做,但手术也只起到不让病情发展的作用,不会让现在的情况有所好转。卡玛迪力其实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了,但他依然感谢医疗队的到来。李宽新握着他的手,让他不要放弃,争取每天都要锻炼身体,以此减缓病情的发展。卡玛迪力微笑着点头。他的两个孩子上学去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现在都落到妻子一个人的肩上,但他并没有对未来失去希望,他说:“我病了好几年了,兵团医院的医生每年来村里,都会到我家来看我,我非常感谢!”

努卡玛丽嫁到葛家沟4年了,4年来的每一年,她都能看到兵团医院医疗队走进家门为躺在床上的公公婆婆诊治。她的汉语说得很好,医护人员就把给两位老人的药放在她手中,并详细说明该如何服用。努卡玛丽说:“我们一家人都特别感谢兵团医院医疗队,平时大家在村里说起兵团医院就像说起自己家的亲戚一样亲切。”

今年43岁的巴特拉幽默地说:“1982年,我还是个小学生,兵团医院的医疗队第一次到我们村来,我们小孩子都很兴奋,跑前跑后地跟着看热闹,村里的老人都很高兴,他们排着队看病拿药。一些医生还专门到那些起不了身的病人家里为他们看病。现在,我都快成老汉了,他们还坚持到我们村里来,真是了不起!”一遍遍的叮嘱情真意切

兵团医院心内一科的年轻医生古扎努尔已经怀有两个月的身孕,但听说要去葛家沟义诊,她还是主动前往。这是她第一次到葛家沟,到兵团医院工作后,她一直听同事说起葛家沟及生活在那里的牧民。她一直希望有一天也能到葛家沟为牧民治疗。

由于语言相通,古扎努尔和病人交流起来很方便,在给每位病人诊治之后,她都要和他们拉拉家常,听到他们的饮食结构仍然以肉食为主,并喜欢喝放盐很多的奶茶之后,她着急地一遍遍叮嘱他们:“要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奶茶里要少放些盐,只有这样,血压才能降下来。”

她说得真诚,病人也被她的真诚感动,答应会照她说的去做。

近几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调整饮食结构,以改善自身健康状态,但葛家沟的牧民还是按照多年的饮食习惯在生活。正是这种饮食习惯让高血压、类风湿、心脏病等疾病在这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虽然医疗队每年都来,但病人逐年在增加,高血压的致病因子已经在年轻人的体内埋藏,这些人一到中年,一些疾病就不可避免地暴发。

史晨辉虽然是第一次到葛家沟来,但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中,他已经了解到了这些情况,所以,他眼下想得最多的不是要送多少药给这个村的牧民,而是如何让牧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疾病的可预防性,并自觉自愿地从自身做起。

当天,史晨辉去了3户人家为他们诊病,每次和病人告别,他都不忘记叮嘱一句:“要少吃点盐,少吃一勺盐比你吃多少降压药都管用呀!”语气之中,充满关切。

史晨辉感慨地说:“葛家沟90%是哈萨克族牧民,由于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形成了以肉食、奶茶和馕为主的饮食习惯,风干肉本身带有丰富的盐,奶茶里又放入了大量的食盐,再加上他们很少吃蔬菜,这种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导致了很多牧民的血压非常高,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

我们来这里送医送药只是一种形式,从现在开始,我们在送医送药的同时,要向葛家沟的牧民传递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要引导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步实现均衡营养、合理饮食,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已经坚持了32年的一件事情,已经融入了兵团医院人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史晨辉感慨地说:“32年前,我们兵团医院就在走群众路线了,这种精神会在兵团医院代代相承下去。”

①兵团医院药师在为患者免费发药,并耐心讲解用药常识。

②兵团医院医护人员走进哈萨克族牧民家里送医送药。

③兵团医院院长史晨辉给坐在轮椅上的病人阿帕依做检查。

④兵团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给葛家沟村民诊治。

  • 电磁效应复瘫疗法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 神经再生
  • 一种利用低频磁效应和远红外线热辐射,对人体休眠神经不断刺激,使其产生神经冲动,逐渐恢复支配功能的...[详细]
  • 神经干刺灸复瘫疗法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
  • 神经干刺灸复瘫疗法是治疗外伤性截瘫好帮手,神经干刺灸复瘫疗法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督脉针法、神经...[详细]
  • 截瘫中医综合疗法…标本兼治 辨证论治
  • 截瘫中医综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灸按摩兼顾合并症为一体的一种综合疗法。截瘫是因脊椎...[详细]
  • 电磁效应复瘫疗法诱发神经电位 活血化淤
  • 电磁效应复瘫疗法是一种利用低频磁效应和远红外线热辐射,对人体休眠神经不断刺激,使其产生神经冲...[详细]
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医师团队 特色技术 康复病例 健康咨询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