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称明年或下调中药价格,调控重点仍在进口药

文章简介:由于近年来,药价一直在不断攀升,很多患者因家庭困难,付不起药费,最终导致不治身亡,这种悲剧不断发生的背后,和天价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发改委也一直在调控药价,不敢松懈。

由于近年来,药价一直在不断攀升,很多患者因家庭困难,付不起药费,最终导致不治身亡,这种悲剧不断发生的背后,和天价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发改委也一直在调控西药和中药价格,不敢松懈。

早在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表示中药价格将结合生产特点适度调整,相关方案会在年内出台。不过,日前记者从某券商医药年会上获悉,调整时间表将在2013年。据悉,中国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前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李镭在这次年会上透露,在西药调整之后,2013年上半年将调整中药价格。

“现在药价降低本来就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并不觉得惊讶。”现代化中药领军公司天士力证券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高成本导致调价不易

“其实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全国中药材价格供应情况的调研。”上海一家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按照发改委的计划,要制定科学的中成药定价机制,基本药物中的102种中成药都需要价格调整。”

不过,调价并不容易,主要原因是成本。

一家中药材信息网的研究员告诉记者,中药材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一波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市场上537种中药材超过8成出现涨价,平均涨幅达109%,近三成涨幅过半;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有6%的品种涨幅超过181%,2%的品种涨幅甚至超过300%。其中,冬虫夏草贵比黄金,太子参、三七、金银花、党参的涨幅创下新高。

金银花中药价格涨幅创下新高

金银花中药价格涨幅创下新高

昨日,南京一家中药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9年初到2011年上半年,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中药材价格平均上涨了近两倍。目前,太子参、三七的价格仍然不低,像三七每公斤仍然在600元以上。

上述券商研究员则强调,“中成药的价格一直低于化学药,对中成药最终是否降价仍然需要观望,毕竟中药成本太高,不容易掌握。”

调控重点在进口药

对于发改委未来可能出台的调整计划,中药生产上市公司比较淡然。

天士力证券部人士向记者强调,“药品降价是正常的趋势。”

记者注意到,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发改委数次降低药价,2011年分两次降低了部分抗微生物类、循环系统类、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

2012年5月,发改委再对消化类药品等价格作出大幅调整,平均降幅达17%。2012年9月,发改委发布通知降低抗肿瘤、血液系统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17%。

9月17日,发改委药品价格审评中心宣布,开始调查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生产成本和购销价格情况,预期10月中旬完成。

不过,上述医药行业研究员提醒记者,“降价最主要是降最高零售价,而很多公司的产品出厂价远低于此前的最高零售价,和降价后的零售价相比也有较大的空间,所以实际影响并不大。”

这位研究员直言,“其实之前降价幅度最大的还是原研药,即进口药。”

在医药年会上,李镭在提及发改委对于药品价格的主要工作中也强调,发改季降低药品价格的重点是进口、原研药品。

三类药企难“受伤”

降价冲击波之下,企业也进行着应对。分析人士指出,拥有独门品种、果断进行产业链延伸、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受影响程度将不大。

不过天士力证券部人士指出,“独家药应当不受影响。”据悉,拥有独门药的中药公司还有片仔癀,深耕于人参全产业链、掘金高品质人参的益盛药业,以及将享天然牛黄替代广阔市场的武汉健民。

而恒瑞医药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降价最终的冲击其实并不大,因为公司通过新药来填补利润率下降的产品。作为肿瘤药行业的龙头企业,虽然部分产品受到降价影响,但未来几年是创新药集中上市的高峰期。

此外,为降低原材料成本,中药企业也在建设中药材加工厂,保证自己原材料的供应稳定。

上述券商研究员指出,“比如以岭药业,在涉县建立中药材基地及中药材加工厂,可以充分开发当地野生中药材资源,预计项目达产后实现年产干品连翘1000吨、酸枣仁200吨、香加皮80吨、全蝎35吨、柴胡50吨,既保证了公司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也可预防中药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公司毛利率的影响。”

以上就是有关“发改委称明年或下调中药价格,调控重点仍在进口药”的简单介绍,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责任编辑:祝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